首页
道教文化
民俗文化
儒家文化
传统文化
文化故事
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
摘要: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,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,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“身体转向”,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,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,更是结构上的变革。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,及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文明史意义。从“心本”到“身本”的结构转换,与西方文化中从意识到身体的转换有类似之处,但二者也有差别。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
摘要:先秦儒家的“慎独”包含三种形态:其一,安大简《仲尼曰》和《中庸》的“慎独”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;其二,简帛《五行》和《礼记·礼器》的“慎独”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;其三,《大学》和《荀子》的“慎独”是“诚其心”。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“慎其心”,只是两者对“心”的看法不一,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,是至善无恶的,因此需要遵从本心,而后者认为“心”容易不正而倒向恶,故而需要“诚其心”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
春风浩荡,万物勃发。 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(《周易·系辞》)。2024年,又是一个龙年,我于甲辰初春,再次登上了巍峨的董子读书台…… 2008年就已建成的董子读书台,格调高古,气势恢宏。读书台有二十四点八米之高,南北有八十米之长,前面巍然耸立着寓意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的“正谊明道”牌坊,处处彰显儒学正统,洋溢大汉雄风。 最为引人瞩目、令人深思的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第四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召开
12月14日,由《孔子研究》编辑部举办的第四届“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”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。尼山世界儒学中心(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)、副主任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、秘书长、国际儒合会副理事长国承彦,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、教授、《孔子研究》主编王学典出席会议并致辞。儒学中心(基金会秘书处)党委委员、副主任、《孔子研究》副主编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第二届孔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孔子博物馆举办
第二届“孔子文化”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孔子博物馆举行。新华网(侯新建 摄)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,孔子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“孔子文化”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11月29日在孔子博物馆举行。 大赛以“文化至道 生活之美”为主题,面向全社会进行实物作品征集,旨在以创意持续丰富孔子文化内涵。 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128件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程苏东我们为何需要中国古典学
18世纪后期,在启蒙运动的持续影响和欧洲大学制度的不断变革中,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古老的学问终于蜕变为具有现代学术范式的新兴学科。不过,就在民族语言文学、国别史等新兴专业兴起的同时,仍有一门以古希腊、古罗马语言、文化、、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在欧美大学传习,那就是“古典学”。这门诞生于18世纪末的学问同样是近代学术风气激荡下的产物,是古希腊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发言摘登
11月25日,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在济南召开。摄影峰攀 编者按:为深入贯彻,全面落实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,11月25日,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,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,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,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,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
摘 要: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,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。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“所欲”与“可欲”相符合。“可欲”是对“善”的诠释:在应然的意义上,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;在实然的意义上,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。先秦儒家对“可欲之谓善”“心之所可”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,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、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,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梁涛孟子的思想如何与世界对话
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,理念则孕育发生于具体文明之中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话语,以溯源追流、返本开新为旨,“中华典籍中的理念”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。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,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观念?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有何种时代价值?怎样推动中国思想与世界对话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
摘要:在仁、礼关系上,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。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,并提出了由“爱人”到“自爱”的仁学理论,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,而是体现在制度中,是以礼成仁,发展的是化的仁学。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,主张“处仁以义”,通过义来成就仁。荀子以差等为正义,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,但他突出等级、差等,缺乏平等精神,是其思想的不足。今日儒学应发展出寓差等于平等的正义观,而要做到这一点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杨赛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
先秦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。黄帝制作《云门》《大卷》《咸池》,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基。喾制作《五英》,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,依时节进行常态化、规范化祭祀。周公集历代先王礼乐之大成,制作大型宗庙乐《大武》,表现周初的武功与文治。周的诗乐文化十分发达,以诗乐化性化俗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先秦时期制作和保存了大量乐舞,到西周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乐体系。秦、汉以来,历代统治者都没有放弃复兴礼乐的努力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
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,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,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,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,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。历史地看,中国与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学。就较广的视域而言,这里涉及西方的经典学与中国的经典之学或经学、现代古典学之间的关系,其具体侧重则有所不同。西方的经典学(classics)源于古希腊,在传统视域中,主要与《荷马史诗》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杨国荣从价值取向看儒学的现代意义
摘要:以“人禽之辨”和“文野之别”为核心,儒家展开了其价值系统。“人禽之辨”主要指向人与其他存在的根本区别,其实质问题是对“何为人”的分疏,“文野之别”则以人类发展过程中前文明与文明的区分为论题。儒家肯定,只有人才本身即目的,故关切之点应放在人之上。从儒家的视域看,人类文明包含纵向与横向的发展,既有历史的演进,又包含多样形态。从儒学的“人禽之辨”与“文野之别”这一基本点出发,可以看到
儒家文化
2024-12-31
0
首页
上一页
1
...
3
4
5
6
下一页
尾页
随便看看
梁涛走向世界的儒学
0
经世与启蒙梁启超的孟子学
0
赓续文脉 再谱新篇 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座谈会举行
0
2024我们共同经历这些文化热潮
0
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
0
推荐排行
阅读排行
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
0
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
0
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
0
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
0
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
0